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岩板知识

岩板知识

NEWS INFORMATION

石材行业的困局与挑战

时间:2021-01-31 17:47:29 点击次数:

1

环保政策之困

在习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指导下,2019年石材行业加大了石材矿山和石材加工企业的环保整治力度,大批石材企业被限产、停产开展“三废”(气、水、渣)和矿山复垦植被恢复达标工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号文、《石材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这些文件或规范的要求是刚性的。

201862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依靠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修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今年4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当天,国家主席即签署第43号主席令,新固废法将于202091日起实行。新固废法的推出,对于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石材企业的责任风险有所增加。新《固废法》第36条规定,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对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负有污染防治责任。

石材企业的违法成本大大增加。新固废法做到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惩重罚,不但新增了查封、扣押、停产整治、按日计罚、拘留等处罚措施,还扩大了没收违法所得、停业、关闭的适用范围,多项违法行为的罚款数额是现行固废法的10倍。同时对部分违法行为实行“双罚制”,不但对违法单位实行处罚,而且规定在八种情况下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另外,新《固废法》在第121条、第122条分别规定公益诉讼、政府或者其指定部门提起的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这些民事责任的承担,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环境修复及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等费用,足以使污染者付出比行政处罚金额高得多的金钱代价,而企业一个环境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能要同时承担行政、刑事和民责三种法律责任。因此石材企业的排污违法成本大大增加。

各地纷纷出台整治石材矿山和加工厂措施和绿色环保发展意见。

不达标的石材矿山和加工企业无情的被淘汰出局。整改中的忍受停产之困、环保设施投资之困,转产的企业忍受变卖资产之痛。

石材行业环保问题是石材行业以前粗放式过度扩张欠下的“债”。石材行业环保整治,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没有哪个不达标的石材企业能独善其身。

由于陶瓷能耗工艺落后,陶瓷界也不例外,安徽淮北烈山陶瓷遭遇“团灭”。

某某石材产区遭遇停产、整顿、关闭的信息“铺天盖地”。

但仍然有石材企业在“偷排”。这场治理与反治理的“战争”还要持续多久?

2

内外新冠疫情与洪水之困

2019年底、新冠疫情直接导致石材行业停工停产,产品销售收入突然归零,面临资金链压力的石材企业被动选择退出市场。后疫情时代,复工困难重重,疫情成本加大,展会后延、封闭管理加大采购成本,封国造成外贸依赖型进出口石材企业面临生死边缘。加上夏季洪水灾情,部分受灾地区损失惨痛。

响应国家“内循环”调整:品种采购用国内板替代,销售积极拓展国内细分市场。

3

知识迭代和科技创新之困

随着石材科技的进步,石材加工装备技术正在发生迭代,自动化、智能化等石材加工装备,正在改变老一代石材人对石材加工工艺流程、技术要求的认知。

部分新生的“石二代”和年轻的知识型石材人,有想法、有担当。从“石二代”身上看到了未来,他们才是未来石材业发展的希望。

这背后是石材知识的迭代。迭代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装备制造知识带来的石材工艺流程的深度变革;二是拥抱互联网营销带来的推广渠道和手段的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根本的还是诚信理念的建立。

4

产品同质化与性价比之困 

由于产能过剩、公知技术、石材竞争、研发投入的短视的作用,石材产品的同质化愈加显现。

同质化带来石材竞争的更加无序和价格战,伤害的是整个石材行业。

纵观几十年的石材近代史,人们发现,每个天然石材“新品种”一面市,短期内就被少数“石材搅局者”搞成了“白菜价”,他们仿佛除了“炉火纯青”的会用“价格”杠杆撬动石材市场份额外,没有也不会任何营销手段和策略。

性价比是所有商业追求的目标,表面为“石材占有份额”而“重伤”性价比,实则是短视、愚蠢的商业竞争行为。

没有性价比,任何企业绝无产品研发持续投入资金实力,“捉襟见肘”的资金链维持低端恶性竞争和生存都十分困难。

“性价比”最优战略,是无数成功企业坚守的核心战略,无一例外。

价格“乱象”背后的原因:

A、产能过剩、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适时制定宏观石材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合理约束总体产能。

B、加大对扰乱石材价格的“恶意”竞争行为的规范力度。

C、加强行业品牌建设力度。

D、适当调高行业准入门槛。

5

人力资源结构之困

石材行业人力资源有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一线蓝领仍然惯性依赖“农民工”,他们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素质得不到提升,随着老龄化,行业蓝领资源必将制约发展后劲;二方面,石材行业职业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少数行业内有情怀的在义务推动职业教育培训,但水平参差不齐,在岗继续教育零起步,大专层次石材职业教育年培养人数不足百人,本科层次的石材专业教育只有一所大学开设石材工程专业。

与石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供需矛盾异常突出。地方政府视石材为非支柱产业,石材职业教育推动乏力。

据相关行业发展报告显示,石材企业对人才需求存在人才结构性矛盾,最为突出的是高级管理型人才、一线蓝领和设计人才,而这些关键岗位人才“供血”没有良好的教育产业配套基础,或者说基础薄弱。

另一方面,石材企业对人才需求设置了惯性“壁垒”:限制年龄、奉行“拿来主义”,不愿意对人才投入培养成本,排挤外来人才,扭曲的价值观,这些,加剧了人才短缺。

6

色差之困

色差是个坑,挖坑人有几类:

一是同业竞争者瓷砖人,对天然石材的模仿乐此不疲,对天然石材的缺点在消费者面前歪曲夸大;

二是石材人自己,没有哪个石材标准规定石材产品一定要挑选色差,石材人自己给自己下套,告诉消费者如何剔除“色差板”,检验流程强制规定必须排版剔除色差,合同谈判将我公司产品无色差作为本企业对消费者负责的所谓诚信表现和竞争优势。

image.png

▲联合国大会主席台背景墙

不少石材人在推广营销的过程中,刻意强调“好石无色差”,潜台词就是告诉对石材不懂的消费者,石材有“色差”、“质量差的石材色差严重”。这样会严重误导用户。

天然石材的变幻莫测的、丰富的色泽、色系表现是天然石材作为建材品类表现力的优势,应大力正面宣传天然石材丰富的色系表现力,“色差”的恶果:一是加大石材资源的浪费,降低出材率;二是损坏石材行业声誉;三是让渡石材市场份额给建材同业竞争者;四是错误诱导消费者;五是降低建筑审美品位。

image.png

▲日本角川武藏野博物馆

7

辐射之困

辐射是石材人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天然石材本基本无辐射,辐射检测指标有比较优势,远低于瓷砖和木材等其他建筑材料,为什么就成了石材人的坎了呢?原因:一是同业恶意竞争攻击;二是国民知识传播误区,还有大学老师告诉学生石材有辐射的段子很无知;三是网络误导,百度“石材辐射”关键词,网络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石材不能内装修的信息。推手是百度的竞价排名。四、石材人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8

裂纹之困

国家建材局曾颁发了天然大理石、花岗石行业标准。对石材的验收作了以下规定:

裂纹是指长度不超过两端顺延至板边总长度的1/10,长度小于20mm的裂纹忽略不计。

缺陷的检测方法:

①有缺陷——将被检板材平放在地面上,距板材 1.5 米处明显可见的缺陷视为有缺陷;

②无明显缺陷——距板材 1.5 米处不明显,但在 1 米处可见的缺陷视为无明显缺陷;

③无缺陷——距板材 1 米处看不见的缺陷视为无缺陷。

▲卡斯特灰

我认为,裂纹分两种情况区别对待:

1)、天然石材天然形成的裂纹,是自然节理等天然美,石材营销环节与消费者合同约束清楚即可,不约束清楚,那是自己挖坑;

2)、石材成品安装前人为搬运不当断裂,应该责任人承担,不能推诿让消费者委屈接受。

重点在于石材人要提防竞争者恶意攻击。

9

专业化与多元化之困

专业化与多元化本身就是矛盾对立的。多元化是把双刃剑,背后是企业掌控市场和资源的支撑力度和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接受度。核心是与新品配套的人力资源匹配度。资源重点是新领域新品核心关键技术专利的掌控。

长虹就是盲目多元化失败案例:盲目扩展电视机外的产品品类。长虹坚定不移的将电视机做好,哪里还有“后来者”的机会。

国内曾经某知名石材企业,盲目多元化,跨行转做他业,丢掉石材主业,一败涂地。

多元化背后的冲动是无战略定位设计和赚快钱的心理。

10

病变与防护之困

石材人在加工、安装、防护、养护、护理环节不出问题的少,包括所谓的某些“大”石材企业。

▲“防水背胶”不防水

一旦发生病变,对消费者的“伤害”极其严重。石材在消费者心智中,病变、色差、辐射、断裂是四大“杀手”。

归纳众多病变案例,产生原因包括下面几类:

A、石材应用部位选择的石材品种不当或错误。

例如白玉兰用于地面。有些石材品种应用范围是受限的,范思哲黑就不能做线条。是消费者无知,情有可原;是石材人无知那就是“罪不可赦”;选材和合同签订环节不将厉害关系约束在合同条款里,石材人应“自食其果”。

B、选择错误和使用不当石材防护“化学品”。产生原因:

1)无知。不知道如何选择;

2)商业欺诈。合同约定油性防护,用水性防护欺诈消费者,或干脆恶意不做防护。

3)没有严格的防护操作流程、规程约束;大部分石材企业没有流程、制度管控。

4)有或知道技术规范流程,有意违背。明知刚桥切下来的板,含水量极高,马上命令刷防护。美其名曰“赶工期”。

C、加工过程污染。

过程污染包括:机械设备油污污染、行车上滴油污染、转运架铁锈污染、包装物污染、记号笔污染、无视石材材质乱用循环水等等。

D、安装过程漏做防护

特别是工厂已经做过防护,外墙干挂安装现场开槽不做或漏做防护。

E、加工过程蔑视防护规程。无视天然石材品种材质、应用环境、安装技术条件、加工工艺的差异性而“乱用”防护“化学品”,成为石材“皮肤病”的罪魁祸首!出于恶意减少成本或商业欺诈目的,明知故犯。

F、安装施工前置条件约束空缺。

▲“防水剂”质量低劣耐老化差

合同有约定或无约定,安装施工现场不干燥,项目管理监督协调缺失,在不具备安装技术规范条件的情况下强行安装。决然忽视终端消费者的感受,只是应付工程验收。

总之,上述林林总总,根本原因是石材企业内部没有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培训机制、制度约束机制,老板商业理念缺乏道德和制度约束、市场监管缺失。

有些企业,面对消费者对石材病变产品防护的质量投诉、敷衍塞责,严重损害石材行业形象。

石材企业一旦与消费者形成防护纠纷,矛盾很难调和。

病急乱投医将后续病变处理复杂度成倍提升。

解决病变和防护之乱象,根本措施是从设计开始建立工序护理技术规范流程,作为工序验收、监督质量的依据并严格执行。

专业化的“病变”处理虽然是“亡羊补牢”,但意义非凡,对规范石材护理市场有深刻意义。

11

岩板之困

我在《石材的本质》里面,专题就岩板与石材的“战争”有详细描述,这里就不再累述了。

部分石材企业缺乏定力,企业战略定位缺失,是导致与竞争对手沆瀣一气的根源

12

服务半径之困

有的石材小企业,设想扩大市场占有率和份额,去外省、外地设点开拓市场,初衷无可厚非。但是这些企业往往脱离自己的根据地主战场,没有深耕主战场,违背市场服务半径原则,要知道,一般以自己工厂为半径,一般辐射100公路就很不错了。距离太远,没有管理模式体系、售前、售中、售后都会出问题,客户满意度会急速下滑。

服务半径之困的根本原因是重投资下形成的核心要素--资产具有不可移动性,包括厂房、设备、展厅等等。

13

股权架构与家族之困 

大多数石材企业,股权结构极其不科学。

几十年前,石材企业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时,基本靠家族合伙抱团发展起来的,但那时建材市场营销环境总体特征是“供不应求”,板材质量市场要求相对低,加工装备技术手段落后,只要能生产出来,基本都能“卖掉”。

后来,石材企业还是靠家族“裂变”,“分灶吃饭”。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营商环境悄然变化:供求关系逆转、法规治理规范、消费者质量认知提高、同业规模竞争加剧、装备升级、营销渠道和手段转变等等,特别是一定规模后,石材家族业主不能适应这些“迭代”,固守原股权结构,严重阻碍石材行业转型升级。

70%的“家族式”石材企业的劣根性主要表现在对外聘人才的家族围攻和排挤、把持无序的管理流程,创始人战略决策摇摆不定,战略决策非理性化,缺乏“留人”机制,往往“竭泽而渔”。

14

跨界并购之困

打拼了几十年,企业有点规模和品牌知名度了,开始盲目扩张,受自身资本限制,遇到野蛮人入侵,公司创始人或团队丢失公司实际控制权,股权结构发生颠覆性变化,沦为外国公司的“打工仔”。

股权架构顶层设计根本无从谈起,更没有股权“防火墙”设计。

石材界经常在上演跨界被并购。非石材行业的品牌和资本“大鳄”对石材虎视眈眈,苦心经营的石企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资本大鳄的目标:一是“吃掉”原石企品牌,让原来石材品牌彻底消失、兼并者用自己的品牌和产品线继续扩张石材;二是“吃掉”原石企品牌,让原来石材品牌彻底消失、兼并者用自己的品牌和产品线继续扩张石材,但石材产品定位更高端;三是“吃掉”原石企品牌,让原来石材品牌彻底消失、兼并者转经营非石材(如瓷砖),蚕食石材市场份额。

之所以跨界并购成为常态,还是石材有比较可观的利润空间。

康佳新材料兼并九江金凤凰改上纳米微晶高端产品就是例证。

15

重投资之困

相当多的石材企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我投资了水刀切割、投资了自有矿山、投资了其他等等,我在市场上就有话语权了,其实不然。

样不断的重投资,面临的一定是运营资金链紧张或断裂、一定是面临没有资金投入研发核心竞争力。一旦市场石材品种营销方向变化,砸在自己手里的石材品种滞销、矿山和装备都成拖累。要知道中小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是要“活下来”,活下来的前提是资金链不得有问题,其次才是利润率。

不能再继续重投资的根本原因是产能过剩,现在很多石材企业还在老一套“玩法”,投资“展厅”。“展厅”既是重投资,又具有不可移动的属性,意味着“展厅”的服务半径受限,引流功能受限,投资回收期长。因此“展厅”不一定是“必需品”。

现在比较推崇轻资产运营模式,上下游供应链整合,参股不控股,为我所用即可。

笔者在《公司顶层设计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专门强调了“哑铃”式资产运营模式,这里不再累述。

石材人应该学会“脱实向轻”、“脱实向虚”! 

16

安全之困

石材家装,内墙装饰安装施工这个环节,多年存在重大安全事故隐患。

原因是市场在护墙板安装施工的基材大量使用的木质“夹板”欧松板。这种基材市场上“大行其道”。这种基材在时间和湿度的作用下,变形、发泡、定向分层结构起皮、荷载不起2--10M高度天然石材护墙板的重量,一定时间后,可能出现护墙板高空“掉落”可能性。

护墙板安装工艺有几类:

1)石材护墙板背面+胶泥与夹板基材粘接,并且是四点粘接,多点粘接、没有将粘接点选择在固定基材的膨胀螺栓处,或基材与墙面无膨胀螺栓连接,非满粘接。

2)石材护墙板背面+胶泥与墙体开槽点粘接,非满粘接。

3)钢骨架干挂工艺。

这三种工艺,(1)种市场份额占大头。

石材企业和石材安装施工方基本没有负责护墙板基材部分的造型安装施工,一般由装饰公司负责或业主指定他方完成石材护墙板安装的前置条件。

造成这种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1家装天然石材内装饰立面护墙板安装无相关技术标准,国标、行标、企标全无;

2)市场监管空白,无独立第三方监理。业主验收缺乏技术知识支撑;

3)石材护墙板制造方、施工方与基材施工方缺乏技术交底与沟通,不具有强制性。

所以,一旦发生这类“事件”,对石材行业和涉事企业打击将是致命的。

17

转型之困 

我在《石材转型方法论》有专题文章论述,这里不再累述。

18

交易方式之困

大板采购这块,目前有两种模式:

A、销售方打包销售大板,大板整夹包装,采购商只能看到表面的大板质量,里面是看不到的,即使看也只能看到前面的几块。销售方打包销售的原因是荒料切割成大板产品本身就分级,ABC料都有,整夹打包搭配销售B料和C料,不允许采购商单独购买A级板。采购商回家开夹后,中间大板产品质量只能“自认倒霉”。采购商采购行为基本是老板亲自采购,差质量的板买回去即使是被本企业员工骂得“狗血淋头”也有苦说不出。部分家装石材企业老板还“热衷于”购买这种打包低价“破烂板”,低质量对付石材终端消费者。

B、扫描技术和打码出现后,部分石材大板生产商开始对每一片大板扫描打码作为给大板采购商质量承诺的保证。大板采购商可以知道每一片大板的版面质量,实物与图片不一致的可直接与大板销售商提出退货处理。大板产品明码标价,价格区分产品等级。但这样扫描打码流程需要增加成本,过程繁琐、扫描装备与大板物理空间分离状态,大部分大板销售商还没有接受。

C、条板购销不存在上述问题,过程非常透明,按照谈好的合同条款,逐一每片现场验收、装箱、装车、密封、发货。

总之,上述列举的所有困局,只是石材行业主要困局和缩影,我只是“抛砖引玉”,促进石材人“思考”和“变革”,共同为推进石材行业良性、健康发展而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

朱志谦,副高级经济师,现任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Copyright © 2002-2020 深圳市岩板家居网络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34567-9号 统计代码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0755-28781888

扫一扫,关注我们